认知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认为,心理问题通常是由认知成分(负面的心理、想法)和行为成分(负面的行为)组成。这种干预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已有的习惯,进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积极解决问题。认知行为干预将想法、感受、行动、身体健康视为互相关联的元素,认为负面的想法和情绪会造成负面环。认知行为干预具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支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为广泛的干预模式。
发展行为全景干预通过以下方法和手段实现这一目的
个性化干预方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由资深评估师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目标。
专业团队支持:配备专业的康复师和督导团队,提供1对1个性化密集干预。
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自然教学、回合教学等方法提升孩子的先备技能和社交沟通能力。
生活相关主题:利用和孩子生活相关的绘本主题,设计小组干预和集体游戏活动
实时反馈机制:家长可以通过RICE沟通宝及时了解孩子干预进展,以及通过大米和小米的APP了解科学的居家干预技术。
行为干预的重点
几乎绝大多数学校中,行为干预的程序都是集中于破坏性的行为,教师们关心的问题通常是学生不听讲,擅自离开座位等。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妨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确实,把干预重点放在破坏性的行为上并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还应把干预放在学习行为上,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如阅读、数学、书写、拼写、完成家庭作业和创造性思维等。强化的重点是增加正确反应的数量及其准确性,旨在使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学校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是过于强调在课堂管理中使用惩罚和批评。事实上,从学生的角度说,这种行为干预方式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另外,如果只把干预放在破坏性行为上,就会忽视其他更有重要性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研究表明,改进学生课上的注意力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如果相反,把强化的重点放在学习行为上则有可能改进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其捣乱行为。
因此,使用行为干预应付学生的破坏行为时,一定要慎重行事。除非行为的破坏性已经妨碍了别人,否则应不予使用。而强化的重点应是学业的操作上,只有将对破坏性的行为与学习操作联系起来进行强化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行为干预方法有哪些
1
终止行为:通过立即终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同时注意教育方式,不得对儿童随意进行打骂。
2
纠正行为:通过教育儿童如何进行正确的做法,必要时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对儿童的不良习惯进行改善。
3
心理认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观察儿童的心理变化,根据儿童的心理变化适当的给予观点认同,对于儿童的不良行为可进行有效的干预和防止。
4
渐进、分级或系统脱敏:通过逐步接触来学习容忍和应对恐惧/厌恶的情况,帮孩子减少恐惧或厌恶情绪。
5
功能性行为评估(FBA):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评估问题行为的功能(目的),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