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味调和”
一是每一种菜肴应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对一桌筵席来说,各种菜肴的味道上协调平衡,各尽其味;
二是烹饪技术,离不开调味品;调味过程中的调味品多多益善,各尽所能,投先后有顺序,都可以促使菜肴千变万化。因此,调和菜肴的滋味是烹饪成败的关键;
三是作为一个高明的厨师,应该善于掌握服务对象的口味习惯等等特点,在安排菜单和烹饪调味中灵活变化,切忌刻板画一。
西方以红、黄、蓝作为原色;我们中国把红、黄、蓝、白、黑作为正色,其他为间色。当然,根据这些原色、正色,可以在调色板上调成无穷无尽的色彩,其原理与五味如出一辙。人们在饮食时,通过舌口获得味觉,原与视觉无涉,但五彩缤纷的菜肴,经过眼神经传到大脑,同样能刺激味觉中枢,引起食欲,这就是条件反射在起作用。
因此,中国历来注重色彩鲜明、和谐、说目。我们只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就知道了。如
《山家清供》这本书记载这么一段话:“采笑蓉花,去心、带,汤琳之,网豆腐煮红白交错,批如雪界之策,。”可以想见,这一道莱红白相间,一定是很美的。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四色荔”菜名,是用靠于、黄瓜、萝卜、羊肉等四色拌菜,分作四碟,呈现四种颜色,也诱人品尝。《猎称类钞》还记载有“绿玉”一菜,是“以覆香草叶,以水组面,入油煎熟置碗中,以玫瑰凿和白糖撒上",取艳丽夺目之效。
概括地说,莱肴的色彩要求,如同美女修饰化妆一样,不一定非要浓装艳抹,大红大绿不可,但是要突出主料,点缀辅料,相映成趣,具有“牡丹绿时”之妙。
要用自然原料,和谐搭配,构成色彩对比,避免使用色素,矫揉做作,成为油头粉面的俗物。
再说“五香”,通常指调烹食物所用的的菌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主要香料,即芳香类调味品。
它的功能,是把有腥味、篮味的食品变得无异味,进而使食品清香扑鼻。食物的气味刺激人们的嗅觉,香者增强食欲。
虽然也有像臭豆腐那样的食品,闻着臭,吃着香,但总以气香味美为佳。福患名菜“饥背”,就是因为香味四溢,能使“佛国弃禅跳境”而出名,可见香味对菜肴是何等重要。
我国传统的调味品极多,其中芳香料除上述五种外,还有艾、言蒲、忍冬、花露、桂花、蓄薇、秋海紫、佛手、橙皮、橘皮等。
据《山家清供》、《遵生八笺》、《养小录》等书记载,绝大部分花卉都可以做菜。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制成香料调味,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吴氏中馈录》中有“五香糕”的制法:“上白糯米和凝米二八分,芡实干一分,人参、白术、茯苓、砂仁各一分,磨极细,筛过,用白砂糖滚汤拌匀,上慨。”
大概是一种很别致的香糕,可惜现在已失传了。《清稗类钞·五香》:"近俗以茴香等香料烧煮食物,亦多以五香为名,如五香酱兔、五香酱鸭、五香熏鸡是也。”
这些食品现在还较为普遍。我认为色、香、味俱全,是中国烹饪的要素,这三者都有做不尽的文章,说不尽的奥妙,全看厨师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