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被定义(1970~):
1970s,软件工程思想开始深入人心,1972年,Bill Hetzel组织了**次软件测试会议,1973年Bill Hetzel给出软件测试**个定义:“测试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设想运行”。
Glenford J.Myers提出测试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错误,Myers的软件测试定义为: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一个程序或系统的过程。
Myers的三个重要观点:
1.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
2.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3.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软件测试成为专门的学科(1980~):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软件和IT行业进入了大发展,软件趋向大型化、高复杂度,软件的质量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一些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并且人们开始为软件开发设计了各种流程和管理方法,软件开发的方式也逐渐由混乱无序的开发过程过渡到结构化的开发过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为特征。测试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软件测试被作为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人们将“质量”的概念融入其中,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将测试作为软件质量*(SQA)的主要职能,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Bill Hetzel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Complete Guide of Software Testing)一书中指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引用。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始坐在一起探讨软件工程和测试问题。
软件测试已有了行业标准(IEEE/ANSI ),1983年IEEE提出的软件工程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的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的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软件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这个定义明确指出: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它再也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而且只是开发后期的活动,而是与整个开发流程融合成一体。软件测试已成为一个专业,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手段,需要专门人才和专家来承担。
软件测试的进一步发展(1990~):
测试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测试工具发展迅速,大大的提高测试的自动化程度,让测试人员从繁琐和重复的测试活动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有意义的测试设计等活动。测试工具的选择和推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软件测试工具平台方面,商业化的软件测试工具已经很多,如捕获/回放工具、Web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测试管理工具、代码测试工具等,这些都有严格的版权限制且价格较为昂贵,但由于价格和版权的限制无法自由使用,一些软件测试工具开发商对于某些测试工具提供了Beta测试版本以供用户有限次数使用。幸运的是,在开放源码社区中也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且相当成熟和完善。
开发与测试的融合(2000~):
3.软件测试的目的
目的:验证软件是否有问题
原则:以用户为中心,遵循软件测试的规范、流程、标准和要求
意义: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测试深入软件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在有限的开发条件下,**程度地*最终软件产品符合用户需要。
4.测试与调试的区别
目的不同:测试的任务是发现程序中的缺陷,调试的任务是定位并且解决程序中的问题。
参与角色不同:测试主要是由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来执行,黑盒测试主要由测试人员完成、单元测试主要是由开发人员执行;调试由开发人员完成。
执行的阶段不同:测试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调试一般在开发阶段。
5.什么是需求?
需求:满足用户期望或正式文档规定的条件和权能,分为用户需求和软件需求。
IEEE定义的需求为:
(1)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条件或权能(Capability)。
(2)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 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权能。
(3)一种反映上面(1)或(2)所述条件或权能的文档说明。 它包括功能性需求及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对设计和实现提出了限制,比如性能要求,质量标准,或者设计限制。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Qiana_Wu」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iana_/article/details/81262668